摘要: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裏,什麼都沒做,隻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
作者:佚名
來源:花花網 雪可美容網

會毀了孩子的早教誤區


  鋼琴、繪畫、跳舞……越來越多家長不惜重金讓孩子早早參加各種培訓班。專家指出,由於家長缺乏對孩子學習能力的正確理解,往往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強製孩子學習,結果衍生出很多不利於孩子成長的錯誤做法。


  誤區一:孩子發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裏,什麼都沒做,隻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者是在浪費時間。鄒小兵認為,孩子發呆也是一種學習,盡管可能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但也是處於一種學習狀態中。他介紹說,學習分為“外顯性學習”和“內隱性學習”,前者表現為學習英語課程,學習某項技能等,後者則是一種無意識學習。他還說,在我們覺得什麼都沒想時,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隻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誤區二:“迷信”智力測試


  圓圓快3歲了,在說話、運動、背兒歌、數數等許多方麵與同齡寶寶比起來,似乎差一些。媽媽帶著圓圓去做智力測試。麵對著很低的測試分數,媽媽難過不已。“智力測驗隻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麵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簽,那麼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麵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鄒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後於心理學的實際發展,隻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


  誤區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個新環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鄒小兵教授介紹說,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隻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鄒小兵還舉例說,“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autygirls.club 的頭像
    beautygirls.club

    beautygirls.club的部落格

    beautygirls.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