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沙發“Marshmallow sofa”是在1956年推出的,這個設計用18個獨立的圓形軟墊組成座椅和靠背,“漂浮”在沙發框上。軟墊的拆卸十分方便,可輕鬆完成保潔工作,並可交換各個軟墊的
作者:
來源: 雪可美容網

點擊查看下一張

  棉花糖沙發“Marshmallow sofa”是在1956年推出的,這個設計用18個獨立的圓形軟墊組成座椅和靠背,“漂浮”在沙發框上。軟墊的拆卸十分方便,可輕鬆完成保潔工作,並可交換各個軟墊的位置以保持均勻的使用度,還可選擇軟墊的顏色,組合出全新的外觀,因此很富於遊戲感。米勒公司在推出這款產品的時候,說這個沙發是“第一款孕育著全新軟椅概念的產品。我們覺得它不僅可以在家裏使用,而且可以在與前者環境迥異的公共大廳內使用,它與眾不同的外觀無疑是公共場合的一道風景線。”我第一次看見這款沙發就是在一個候機室的商務艙接待廳,很吸引我的注意,看起來有點古怪,但是坐上去的確很舒服,而且是意外的舒適。

  經典的設計幾乎都是很嚴肅的,我們看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椅子”,勒・柯布西耶的沙發,大多數是黑色皮革、不鏽鋼管的,這是現代主義精神,容不得玩笑。但是,當你看到同樣是經典家具的棉花糖沙發,則會由衷一笑。如此具有遊戲韻味的設計,居然會出現在突出“少則多”、嚴肅、統一、科技感的現代主義登峰造極的時代,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了。

  為什麼有這樣的遊戲性設計的想法呢?我想還是和當時的藝術風格有密切關係。50年代西方開始流行波普藝術( Pop Art),在藝術上一下子先聲奪人,完全壓倒了戰後流行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逐步成為藝術的主流。設計師中比較敏感的人自然受到波普的影響,開始在家具設計上表現這個藝術的感覺。

  波普是上世紀50-60年代發展起來的反主流文化內容之一。波普藝術從藝術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可以視為自從立體主義、表現主義以來藝術上又一次重大的質的改變。它完全破壞了所有藝術遵循的藝術具有高低之分,打破了原來公認的嚴肅藝術應該是高級的藝術的界線,而把日常熟視無睹的生活內容、商業內容、新聞媒體引導的支離破碎的社會形象,利用商業符號的拚湊方式,利用完全沒有藝術家情緒傾向的中立方式和絕對客觀立場來從事創作,因而是20世紀藝術另外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上世紀50、60年代也是經典家具湧現的時代,我們現在熟悉的很多經典家具都是那個時候出現的。當時美國最大的家具公司有兩家,一家叫做諾爾(Knoll),主要出品包豪斯係列的家具,而另外一家是米勒(Herman Miller),主要出品新人的作品,上期談到的伊姆斯的作品,好多都出自這個公司。

  棉花糖沙發是兩個設計師的作品,一個叫做艾文・哈勃(Irving Harper),一個叫做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他們的設計因為很快成為新類型的經典,所以米勒公司在1999年再次推出這款沙發,重新成為市場的熱點。第二次推出的時候,把尼爾森的名字和沙發名字放在一起,叫做尼爾森棉花糖沙發(Nelson Marshmallow sofa)。尼爾森和查爾斯・伊姆斯一樣,都是美國經典現代設計大師,在設計史上有很獨特的地位。他是耶魯大學的建築專業畢業的,之後從事家具設計,傑作接連不斷,這把棉花糖沙發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autygirls.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